服务经济社会发展,是高等院校的职责所在。清华大学深圳校区顾及深圳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,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互通上海城市定位,合肥工业大学创建“企业出题、高校解题、政府助题”的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,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推崇塑造成学生的学科交叉和创新能力。这几所高校的探寻和尝试,构成了更佳的科教融合、产学对话的局面,也反映了我国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效地提高的趋势。作好人才培养的蓄水池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自创建以来,发展势头较好。目前有在校生3000余人,总计毕业了近8000名学生。与本部比起,深圳校区特别强调发展交叉学科。比如开办了新能源交叉学科硕士项目、化学生物学专业招生制药方向的硕士生等。清华—伯克利深圳学院的3个研究中心——环境科学与新的能源技术、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、精准医疗与公共身体健康,也都是交叉研究中心。“这些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设置,而必须多个院系因应已完成人才培养,反映了深圳校区创意、跨界、交叉与融合的特点。”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康飞宇说道。深圳校区的专业设置不仅考虑到了本部的学科规划,还顾及了深圳独有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,比如海洋学科。海洋产业是深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,在深圳积极开展海洋学研究和人才培养,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实际必须。深圳校区办学也有自身特色。康飞宇讲解,深圳校区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居多,特别强调实践中教学、产学研合作,侧重学生的创意创业能力培育,“我们与深圳市南山区联合创建了清华南山协同创意中心,增进跨学科团队的融合协作。”在康飞宇显然,学校就像个蓄水池,既蓄水、也抽。“我们紧密融合深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开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的部署,汇集全国乃至全球的专家、学者,以及杰出的博士生、硕士生,他们都是回到蓄水池的水滴。